第一章
1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生存方式,其渊源是伴随着的产生而产生。
2 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可作为设计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
3设计学是具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专门学科。它是关于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其研究对象与设计的功能性和审美性不可割裂。
4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1)设计史:
学科独立标志——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
20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设计史学家——佩夫斯纳《现代运动的先锋》
——吉迪恩《空间、时间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
(佩夫斯纳曾经指导中国建筑师陈占祥于1945年写过《中国建筑理论》一文,《现代运动的先锋》又名《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佩斯的艺术理论》;吉迪恩深受老师沃尔夫林的影响,力图把对设计史的研究引到更广阔的文化研究方法。)
19世纪为设计史分离于美术史奠定坚实基础的的两位巨人——德国的森珀《工艺美术与建筑的风格》——奥地利的里格尔《风格问题》
(《风格问题》是一本辩论性著作。它的主要争议点是·森柏所提倡的论点,即装饰品的形式来自生产的技术和材料的性质,里格尔更相信艺术是完全独立于外界条件和其他的人类活动的,即"艺术意志"的概念)
(2)设计理论:
西方传统重视的比例和中国古代的经营概念都是这一理论的表现。(唐代张彦远通过对谢赫六法的再阐述完成了经营这一概念从建筑理论移如美术理论的工作。)
西方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荷加斯的《美的分析》
现代意义上的设计著作从19世纪开始,分为两类(一是1837年成立的设计学校代表:琼斯《装饰的基本原理》;德雷瑟《装饰设计的艺术》二是针对工业革命的设计理论代表:普金《尖顶建筑或基督建筑原理》;拉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莫里斯《小艺术》)
20世纪初,从勒柯布西耶的《今日装饰艺术》到格罗佩斯的包豪斯发展了现代设计理论,到二战期间,格迪斯发表《地平线》大力赞扬了机器时代。
二战后,设计理论与商业管理和科学方法论的新理论相结合,特别是人体工程学得到了广泛的采用(60年代英国阿彻的《设计家的系统方程》将系统方法引进设计。沃尔夫发展出新通俗主义)
在近20年,设计学研究关注少数群体,并开始向多元发展。
(3)设计批评:
研究对象:当代20年里的设计作品,重点在于价值判断,并以形式的完美性、功能的适用性、传统的继承性以及艺术性意义作为理想标准。
20世纪以形式主义为设计批评先声,主要来自三方面影响:沃尔夫林对美术风格史的研究,克利夫贝尔在艺术批评中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以及美国罗斯《纯设计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以乌尔姆设计学校与布劳恩公司的成功合作为代表。
历史主义理论:形成于19世纪,直至战后被认可,后融入后现代主义运动,并成为90年代设计界的特征。
折衷主义理论:19世纪因为学者对西方和的东方美术历史的研究而兴起,仍是20世纪设计界的主题。
其他重要思潮:19世纪的美学运动(王尔德《作为批评家的艺术家》)趣味概念的意义以及高雅、通俗之分
当代西方重要设计思潮
(1)符号学理论(德国本塞;50年代应用与建筑设计)
(2)结构主义(福柯的无意识结构概念和罗兰巴特的《神话》)
(3)解构方法(引申自符号学,由60年代的法国德里达在《论语法学》中确立)
(4)混沌理论(由60年代哈佛科学家发展,80年代创造性的混沌开始流行,如黑川纪章的作品)
(5)绿色设计(源于60年代美国的反消费运动,成为重要趋势)
(6)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改变20世纪设计过程,尤其是功能决定形式的观念)
扫一扫,用手机查看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