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框”住形式——“框”在书籍
1.1“框”在期刊封面中的表现形式由于期刊出版物的连续性,期刊封面的设计语言和表现形式更加注重个性特色,期刊封面设计也较图书更加重视其品牌的定位设计。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期刊的品牌价值是其在同类期刊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要素。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设计者需要关注期刊封面当中的每个组成部分,从中突出元素的主要特色来区别期刊之间的不同理念。“框”作为独具特色的视觉元素能够集中读者视线,形成比较直接的视觉感受。在封面设计中恰当运用“框”这种视觉元素,能够使期刊产生一种“封面效应”,打造期刊品牌。如《国家地理》、《时代》周刊分别以黄色和红色的平直边框成为世人熟识的标志。那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经典边框简单明了,宽窄适度,理性与亲和力并存。《时代》周刊自1927年起加上了标志性的红色边框,这与人物照片共同形成了它重要的封面品牌标志。这个边框是由具有明确性、简洁性和锐利性特征的平直实线构成的。这条粗细均匀、恰到好处的红色平直实线边框使期刊的封面有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期刊的周围产生一种巨大的空间张力。《时代》周刊中的边框,四边直而坚硬的线条同时代表了一种力量,与人们对平衡的喜爱、对稳重的感觉以及对构图基本原理的了解相契合。醒目的边框远看像是一个窗口,将期刊封面的精彩内容汇拢在这个边框窗口内,仿佛引导读者打开这个窗口,去开启期刊内部之丰富的大千世界,富有暗示性和隐喻性,又有抒情意味。 ag官方入口app
2.“框”住主题——“框”在书籍封面主题中的不同表现
康定斯基认为“线”具有“引人注目性”,他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在将直线向偏离中心的位置任意徐徐移动时,冰冷的抒情就慢慢变为温暖的抒情诗,并且最终形成一种引人注目的景象。然而抒情性依然占优势——整个直线领域本来就是抒情性的。”可见直线线框在平面视觉传媒中如果运用得当,对于主题的表达可起到关键的作用。
2.1“框”在期刊设计中的主题表现期刊中的边框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视觉化手段,同时也要考虑期刊的风格主题。经过大量的读者调查验证,读者在购买期刊时,75%的决策取决于封面的视觉化传达形式。因此期刊的封面设计要迎合经济形态下的竞争需要,统一期刊封面识别系统,塑造自身品牌特色。这也表示期刊封面设计较图书封面设计更需具备个性鲜明、风格统一的视觉表达特色。作为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首开期刊报道时事的先河,以叙述体进行解释性报道,以独到深刻的睿智思辨剖析世界局势,报道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时代》周刊以其信息的权威性、新闻的国际化打破了美国新闻窒息灵性的框框,为人们了解世界大事打开了一扇窗。“框”在这里既代表窗框,也显示了新闻周刊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热点的聚焦。《时代》周刊封面中的红色边框代表封面的主要色调。红色给人以热情、奔放、革新、向前等心理体验,又不失稳重、大气、得体,与《时代》的定位极为协调。红色平直边框圈住期刊精心选择的新闻焦点人物,边框直线与框内图片线条相切形成的角度自然形成某种生动的感觉,加上鲜明的色彩对比,构成了有力的画面力量,与独具特色的封面人物造型设计相得益彰,成功吸引读者的第一视觉冲击和第一阅读欲望。
2.2“框”在图书设计中的主题表现图书相对于期刊在设计中需要表达的知识性、信息性更加集中,主题性更强,品牌营造更具文化积累和市场冲击力。图书中的边框设计因而在视觉表现上更需贴合书籍主题需要,与其他视觉元素共同以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图书的内容。《书林新话》是一本“书话”题材的谈论书的书,1954年初版。作者以散文创作立足文坛,在书中反对“读死书”、“死读书”,推崇颜李学派“学以致用”的读书态度,主张疑吉、叛师和独立思考,一篇篇品藻旧籍的读书感悟令人深思。这类读书散记较短小,意深远,适合配以大气清雅的封面。封面上传统写意的插画花笺居一角,与细细平直边框相配,正如装裱过的中国画一般,传统书卷气质跃然纸上。细线边框与有一定宽度的边框比较起来纤弱清秀,更加文雅。此类细线边框与中国传统信笺中线的分割构图类似,与封面中其他设计元素(书名、作者名、插图等)风格统一,构图完整。“框”在这里既补充了构图,也是书籍主题的需要。
3.“框”内“框”外
路易•马丁认为,画框可以使“作品在可见空间获得独立”。如果将期刊与图书中的“框”与画框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合适的“框”形成的边界可以划分一个“框”内的世界和“框”外的世界。框内是精神外化的抽象艺术世界,框外是纷杂零散的现实世界。阿恩海姆说:“透过这个窗口,观赏者就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窗口,就是区隔设计与生活的一个界限。边框在期刊封面中使用时,可以将框内封面与周围空间分离开,在众多期刊陈列中吸引观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期刊封面。边框越醒目,越能引人注目,越能区隔期刊封面边框周围嘈杂的环境。正如《时代》杂志的红色品牌字体和边框作为十分重要的视觉元素可以帮助其建立起个性化的品牌形象,使封面设计不仅具视觉美感,也成为经营哲学和品牌定位的表达符号。“框”在图书封面中使用时,形式变化更加多样,不同宽度、不同颜色的线框融合在构图中可以表现不同书籍的性格和情态。适合的边框能够集中封面构图中的设计元素,帮助表现图书的文化内涵主题,展现图书独特的文化气质。“框”将意义与形式紧密连系在一起,它的外表看似固定,但随时准备着变化,根据不同形式的书籍主题在封面中做无穷的变化。“框”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通道,“框”内作为艺术的界面,遵循的是艺术的基本原理;“框”外作为现实的空间,以客观的自然规律反射出框内的艺术情境。可以说,我们被“框”引导进入一种审美状态,置身于某种审美关系中。
扫一扫,用手机查看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