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那察尔斯基曾说:如果人没有创造的自由,没有艺术的享受,他的生活就会失去乐趣人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这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生活日用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使人感到愉悦。服装应当使人愉悦,家具应当使人愉悦,餐具应当使人愉悦,住宅应当使人愉悦宏伟的艺术工业的任务将在于:探索简单的,健康的,令人信服的愉悦原则,并将此原则应用到比目前更加宏伟的机器工业中,应用到生活的建设中。
卢那察尔斯基的话涉及到了产品与人的关系问题,并指出了设计的审美原则--使人愉悦。在今天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涵义?是否可以将使人愉悦这一原则更广泛地理解,认为这是设计的终极追求和目标?笔者是这样认为的。设计不同于艺术,必须要体现出它的功利性,在使用中实现设计的价值。使用过程中使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伴随着对形式美、附加价值(如象征性、心理指示等)的欣赏,从而达到一种全方位的愉悦。这种全方位的使人愉悦,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的思想。设计为人实际上也正是要将设计的接受者塑造成为自觉的审美主体。设计中的审美现应当是把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综合在一起的,在它们的矛盾中去把握、调整和规范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设计史中出现过很多割裂功能和形式而偏执一端的片面现象。在近现代,功能主义在设计中渐占上风,在反对追求表面豪华的巴洛克风格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一些极端的功能主义者把功能看作是设计的全部,只讲功能而不问形式。如德国建筑家米斯·凡·德洛就曾宣称:我们不考虑形式问题,只管建筑问题。形式不是我们的工作,它只是结果。这种片面的功能主义,使得他们设计的产品往往显得缺乏情趣,呆板,很难使人赏心悦目。有人认为,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建筑就体现了这种片面的功能主义的观念:整个建筑有如开膛破肚,各种管状、球状的结构体突兀地露在外面,远远看去象是一座古怪的大厂房。与这种倾向相反,另外一些人则沉缅于形式的美化,忽略了实用功能,最典型的例子是美籍法裔设计师雷蒙德·罗维于1935年设计的可德斯皮特电冰箱。当时美国正流行流线形设计风格,罗维也把流线 形用到冰箱设计上,把顶部设计成弧形,家庭主妇们纷纷抱怨说,这种顶部派不上用场,连个鸡蛋都放不住。现代设计强调人性化,就有人片面地把形式的情趣理解为人性化的全部,出现了形如未来战士般的吸尘器,状如飞碟的名为"美式坦克"的调制解调器等等好看而不好用的设计。 ag官方入口app
扫一扫,用手机查看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