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互联网十余年,第一次在程序员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这十多年里,只待过两家公司:金山和腾讯。虽然履历不丰,但所幸是两家公司分别是中国软件和中国互联网两个领域的旗舰,中国的创新和外国的不一样,我在其中工作时间都足够长,所见颇多。
在谈创新之前,我想先从我所观察到的两家公司的节奏谈起。
在十年前,传统it企业如金山或金蝶,软件开发常以年为单位。年头产品经理写好一份大需求,各方评估完了项目启动。设计、开发各做几个月之后提测,之后缓慢迭代beta。虽然现在听来一年的时间很长,但每次到最后项目deadline时,所有人仍喊时间不够用。最终项目经理卡死时间,编版本,压盘,所有残念在压盘的那一瞬间烟消云散。一个历经一年时间的我们称之为软件的东西,夹杂着未竟的feature,待解决的bug,需调整的ui压入了盘中,大规模生产,包装起来送到消费者手里。
互联网企业的生产,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2003年进入腾讯之初,我就被这家公司的敏捷震慑了——一个月一个版本!我只有一两周的时间做界面设计,而且大部分进度是和开发重合的。产品经理(如果有的话)根据用户反馈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做需求,界面设计和开发同步进行,测试的时间更是若有若无。这样,一个历经一个月的开发我们称之为互联网软件的东西,夹杂着更多未竟的feature,待解决的bug,需调整的ui打了包,放在服务器上,在web上放链接,开始供用户下载了。
两家公司的开发过程,其实都是程度不一的慌乱。但最大的差别是节奏。相较之下,一年一个版本,思考的时间略多,发布版本中的缺陷略少,但动作慢,市场敏感度弱;一个月一个版本,不能想太久,缺陷挑战比较大,但于此同时,也更能抓住变化的用户需求,有更大的机会在不断开火中瞄准,也更多机会尝试渐进式的创新。
近年来互联网人都讲“微创新”,这个词虽然道出了创新的“形”,但未道出“势”。我更喜欢用“渐进式创新”来描述我们在产品上做的循序渐进式的创新改良。
打一个比方: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亚当,如果你愿意说他山寨的话,这个说法也可行;但特别的是,他还根据亚当的需要造出了女人。从男人到女人,有那么一些“渐进”的意思。如果你是无神论者,我们转换一个频道到达尔文这里: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春天到了,动物们又到了交配的季节…这时一只猿猴忙碌之余,兴之所至忽然站立起来行走,与其他猿猴相比,当时的他也许并没有显得有着划时代的高明,但他迈出了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可以说是以后划时代变革的开始。请大家主意:这只猿猴并没有忽然间从猿猴1.0升级到了猿猴2.0,而是升级为了猿猴1.01,因为他只是渐进的做了变革——站立起来,并未具备可以思考云计算的大脑和足以操作键盘的灵活双手。
还有一个案例:iphone。在现在的时代谈创新,始终绕不开苹果。iphone是如何出现的?看ipod的演化史,你会发现每一个版本ipod的进化:屏幕大了,机身更纤薄了,性能和容量变化了,还可以声控了…。这些渐进式的优化一步步的发生,终于有一天,当秘密研发ipad的工程师把多点触摸技术也准备好之后,乔布斯一拍大腿说:为什么不做个手机呢?!(关于ipad在苹果内部研发早于iphone的信息,详见乔布斯访谈)
鉴于此,我想提出一个观点:其实没有所谓一步到位的划时代的创新,任何一个创新都是建立在已经存在的事物的基础上渐进发生的。
下面,我将以腾讯的案例阐述我对于渐进式创新的一些观点。
从qq第一个版本到现在,腾讯发布了数以百计个版本的qq,这其中当然有大的重构和功能的革新,但更多的是遍布在小版本中的渐进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的点子可能很微小,但若在关键路径上,影响力将会很巨大
如果你碰巧是qq的付费用户,比如你购买了绿钻,那么你头像的tip底端会显示一个绿钻图标,作为已经购买该项服务的印记。在最初的版本里,我们只做了已购买服务的图标标记,直到某个版本的需求讨论会上,业务部门提出:如何增加业务的开通量?
关于提升业务开通量,能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打广告。但设计能做的远不止帮产品做个banner那么简单。设计提出的思路是:有些增值服务我们的用户甚至都不知道,打广告虽然能增加业务曝光度,但从用户看到广告到开通业务,路径太长,链条太容易断掉。而tip本身确是一个很好的接触点,于是灵光一闪,我们把未开通的业务图标,以灰色未开通的形式同样展示在tip上面,而用户鼠标移过灰色图标的时候,显示对该项业务的说明,点击则会进入这个业务的详细介绍和开通页面。
这个小小的改进对qq增值业务的开通拉动是非常巨大的,至今我们仍无法估算这个小改进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
扫一扫,用手机查看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